首页 资讯 正文

“雪龙2”号返航,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成果丰硕

体育正文 210 0

“雪龙2”号返航,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成果丰硕

“雪龙2”号返航,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成果丰硕

随着“雪龙2”号极地(jídì)考察破冰船稳稳停靠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港码头(mǎtóu),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yuánmǎnwánchéng)全部考察任务,顺利返航。此次考察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还在国际合作与科普教育等方面成果斐然,为我国极地事业发展写下(xiěxià)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于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chūfā),历时208天,总航程(hángchéng)4万余海里。 5月29日,考察(kǎochá)队临时党委书记(dǎngwěishūjì)、领队(lǐngduì)兼首席科学家王金辉在(zài)新闻通气会上介绍,本次考察最大亮点是我国首次在南极(nánjí)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duìxiàng)的联合航次,成功将传统南极考察从夏季延伸至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秋冬季,填补了国际上对南极秋季弱光—黑暗环境下生态系统环境适应以及关键生物类群生存策略的认知空白。 在(zài)罗斯海联合航次中,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挪威等9国22家单位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协同作战。联合航次考察从2025年3月21日(rì)持续至4月26日,共完成(wánchéng)4条断面、24个综合(zōnghé)海洋调查站位的观测(guāncè)(guāncè),布放34个各类观测浮标,采集水样、膜样、沉积物、生物及海冰样品5000余份,并完成多项走航观测任务,极大提升了国际社会对南极秋季生态系统的认知。 考察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副领队何剑锋介绍,此次航次有多项新发现。在水体(shuǐtǐ)结构方面,秋季罗斯海水体分层明显,水下150米以内水体混合均匀,变性绕极深层(shēncéng)水和冰架过冷却水的分布也有新观测(guāncè);在生物方面,罗斯海区(qū)域初级生产过程不活跃,但冰间湖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还在深层发现浮游动物越冬类群,西部(xībù)海槽陆坡区存在密集南极磷虾群,鸟类(niǎolèi)和哺乳类主要集中在冰缘区。 除科研任务外(wài),“雪龙2”号的外交与科普之旅同样备受瞩目。今年正值中泰建交50周年,5月19日至23日,“雪龙2”号应邀首次访问泰国(tàiguó),参加“中泰海洋合作月”。泰国诗琳通公主出席欢迎仪式(huānyíngyíshì)并登船参观,高度评价两国极地合作成果。访泰期间,“雪龙2”号举办公众(gōngzhòng)开放日和系列科普活动,吸引了(le)1200余名泰国民众登船,增进(zēngjìn)了泰国社会对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了解。 “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表示,此次(cǐcì)(cǐcì)访问不仅展示了中国极地科考(kēkǎo)成就,也为(wèi)两国在极地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中泰双方均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此外,本次考察还探索出“双龙探极”模式下考察站物资保障和(hé)船舶间油料转驳新方式,“雪龙2”号为“雪龙”号和商船(shāngchuán)“永盛”轮破冰(pòbīng)引航,创造了引航商船穿越罗斯海(luósīhǎi)密集冰区用时最短新纪录。在新西兰利特尔顿港停靠期间,考察队积极开展外事交流和开放日活动,并转运韩国张保皋站队员(duìyuán)。 为了让公众(gōngzhòng)(gōngzhòng)更近距离感受极地科考的魅力,“雪龙2”号将于6月2日、3日、5日、6日、7日在海口秀英港码头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届时,参观(cānguān)者将有机会(jīhuì)登上这艘“国之重器”,参观实验室、驾驶台等区域,了解极地科考工作。 海南省海洋厅党组成员(chéngyuán)、副厅长崔晓健表示,“雪龙2”号开放日活动旨在增进(zēngjìn)公众对极地科考的了解,促进科普教育,增强(zēngqiáng)民族自豪感,推动公众参与极地事业,为海洋强国建设凝聚社会共识。 中国第41次(cì)南极考察的(de)圆满成功,是我国极地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不仅为(wèi)南极海洋生态保护与国际治理提供了科学支撑,也展示(zhǎnshì)了我国在(zài)全球极地事务中开放合作的积极姿态。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入开展极地科学研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jìzhězhàn) 陈博文)
“雪龙2”号返航,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成果丰硕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